2021-04-23

【主持人庄爱玲】:今天论坛的主题叫“新时代的社区新需求与新治理”,大家可以看到我们请的嘉宾身份非常不一样,有社区居委会代表、居民代表、街道代表、区一级政府代表,希望能从他们不同的视角来看看各方的需求与之前相比,有何不同?亚俊主任,您原来在民政科做了蛮多年,去年下基层到西津桥做居委主任,前后职位发生了变化,对民生需求和社区治理应该有更多的体验。我的问题是:您认为现在社区民生服务的需求和社区治理的方式跟过去有什么不一样?

【吴亚俊】:2020年发生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共渡难关,促进了社会需求和治理的发展。同时,在“十四五”规划以及2035远景规划的大背景下,我觉得今天的讨论是非常必要的。

从我个人工作角度来讲,社区需求可以分成两个方面:第一,需求更加多元化。平常我们比较关注扶贫帮困、特殊群体照顾,经过这次疫情,居民也开始重视整个小区的安全、卫生。第二,需求更加精细化。比如说扶贫帮困,以前经济扶贫比较多,现在转向服务,困难群众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对自身的发展,包括小孩的教育或者就医,都往更加精细的方向发展。

在社会治理方面:一方面,社会治理更加系统化。我作为防控专办成员参与了这一次疫情防控工作,在这个过程当中,不仅政府、物业、小区志愿者,方方面面的力量都在调动,从治理的角度来讲,更加需要我们有一个系统的思维去做整合。另一方面,社会治理更加专业化。枫桥从04年“撤村建居”,以前的社区治理还是比较粗放性的,承担一些政府的职能、基本的公共服务。现在社区治理对社区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业委会,我们要引导他们更好地开展社区自治,这对我们本身也是不断学习的过程。另外,社会治理也更加多元化,除了政府、街道、社区、企业、爱心人士、志愿者,还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参与主体都融入到社区治理才能更好地推进我们整个小区的发展。

【主持人庄爱玲】:您认为从现在到未来五年,社区民生服务有哪些需求是比较紧迫的?在社区治理的过程中,有哪些是您认为非常具有挑战的?

【吴亚俊】:需求目前比较紧迫的是养老。现在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刚刚也提到,需求也在往多元化发展,基本的生活照料、心理慰藉方面的需求还有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发展,所以养老这一块的挑战还是比较大的。还有一些特殊群体需要专业社会工作者介入。比如说困境儿童,涉及到教育、心理健康发展;残疾人涉及到专业康复,都需要更加专业化的发展。

【主持人庄爱玲】:海燕,你过去在企业工作,后来回家做全职妈妈。你为什么愿意参与公益呢?

【陈海燕】:之前我在银行工作,后来生了孩子就决定不做了。之后开过绘本馆、家政公司,现在家政公司也一直在运行。我觉得天天在家,接触面是非常窄的,相当于跟社会脱节。刚好我有一个朋友在做慈善,他跟我说可以跟街道、社区沟通一下。后来我找到金主任,问她社区、街道有没有什么需要。正好2018年微创投,我就自告奋勇地报了两个,就做起来了。

【主持人庄爱玲】:金主任,从街道层面来讲,您觉得民生服务的需求和社会治理模式未来会有什么变化?哪些是您认为比较紧迫的?

【金怡】:刚刚亚俊主任也提到了,一个是特困群体,我们需要提供精准的社会救助服务,不光是生活上的帮助,还有心理的关爱,希望整合更多的社会资源为特殊群体提供走心的服务,让他们能够较快地融入社会环境。

另外,我们想要打造“老年友好社区”。枫桥街道户籍人口7万5千,老年人口有1万多,占比已经超过20%,怎么让老年人获得更好的服务,让他们有良好、温馨的社区生活环境比较重要。我们街道2016年新建了三个大型日间照料中心,2017年开展居家养老上门服务,今年在马浜社区建立社区养老服务站,接下来也会大力推广老年人家庭的适老化改造。这些能让老年人得到更好的服务,我们也在为此而努力。

还有,我们想打造“居民议事协商平台”,近年来政府一直想把这部分职能渐渐地转移到居民身上,这样的平台能够很好地在社区和居民之间进行沟通、协调,让居民更加便捷、广泛地参与到社区事务,让居民真正做自己的主人。

【主持人庄爱玲】:如果这样推进下去,在社会治理方面,会不会有一些新的挑战?

【金怡】:挑战肯定是有的。我们社区社会组织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够、专业性也不强,在社会治理方面的人手也比较少,这些都是需要加强的。

【主持人庄爱玲】:杨处,工业园区过去和现在的需求、治理模式有什么不一样?未来五年,有哪些是特别紧迫的?和高新区相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

【杨效筠】:刚刚吴主任讲到,我们的共性是,现在的需求是多元化、精细化、专业化的。就民政服务对象,比如说特殊群体,残疾人也好、困境家庭也好,以前对他们的服务是兜底保障性的,但是对于这样的特殊家庭,社会功能的恢复、家庭支持系统的完备构建,其实还有很多的需求、空白、空间,这个光政府来做是不够的,需要更多元的力量来参与。

专业化需求也是紧缺的,很多是个案。比如说家暴的、性侵害的、失独的,春天本来抑郁症高发,今年上半年这种家庭各地可能已经出现了,是需要第三方专业力量介入的。

另外,我们一直说社区参与主体是两头带中间。所谓两头就是一老一小。他们需求的满足程度,对整个社区治理是有很大帮助的。

刚刚提到老年友好社区,今年苏州市有一个试点项目,我们园区也有试点社区。我们区还对接了上海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我们自己的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另外,我们今年还提出试点 “国际化社区建设”,因为有一些社区外籍居民比较多,给他们的服务还是不够的,需要和外办、政法等等一起整合力量,我们正在做这方面的探索。

我们园区是一个新兴城区,人口的激增对社区治理的挑战是很大的。另外,我们园区都是城市社区,分为原住民迁徙后形成的动迁社区,还有商品房社区。动迁社区现在最大的挑战和问题,一个是富民增收问题,一个是非户籍人口、流动人口的管理问题,以及新老苏州人在同一社区的融合问题。

商品房社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熟人社区和熟人社会的打造,真正形成的还不是很多,社区认同以及公民议事机制的形成也不多。很多社区治理中的难点、痛点,比如业委会的组建和工作开展,比如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小区停车难引发的矛盾,归根结底是在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发生冲突时,社区共治规则如何真正有效实现,社区协商机制如何真正有效落地,这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和困难。

【主持人庄爱玲】:亚俊主任,在疫情期间包括疫情之后,社会组织是否参与了疫情防控?您期望未来社会组织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吴亚俊】:从社区角度来讲,在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过程当中,最需要的是他的专业性。有一些社会组织是枢纽型的,有一些专攻某一方面比如养老、儿童、残疾人。社区需要社会组织把专业的知识、技能带进来。除了专业性,我们还希望他们带来资源。社会组织本身也有一定的关系网络,最好能够带点资金进来,这样可以缓解政府的压力。我们也希望社会组织在整合辖区内社会资源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主持人庄爱玲】:海燕,你和你的团队为居民提供了什么服务?给社区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陈海燕】:2018年我参加了两个微创投项目:困境儿童教育帮扶计划以及孕产妇讲座。后来申请种子基金,开展青少年职业体验,今年准备申报社区图书漂流项目。

做这些项目之前我也做过调研,觉得这些是大家需要的,能帮助他们发生一些好的变化。比如说困境儿童,一开始社区给我的名单上人是很多的,而且年龄从幼儿园到高中不等,要把这些人整合起来做教育帮扶其实很难。考虑再三,我做了一个小学阶段的,对接外面专业机构的老师帮他们周末补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帮助,小朋友的成绩确确实实提高了。

项目结束后,有个奶奶找到我,说她不识字没有办法辅导她孙子。后来我帮她找到一个机构,那个老板正好想做慈善,我把这个小孩的情况跟他说了之后,他说可以免费一对一辅导。做项目可以帮到大家,大家很开心,我也很开心。

【主持人庄爱玲】:金主任刚才提到平安老年社区,这里有没有社会组织可以参与的?希望他们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金怡】:社区有几万人,社区工作人员就十几、二十个,人手是不够的,我们需要专业的社会组织参与进来。就像庄老师,你们映绿资源很多,引进一个社会组织,可以带来五十个、六十个社会组织帮我们做项目,可以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主持人庄爱玲】:杨处,在民生服务、公益创新、社会治理过程中,您期待社会组织在哪些领域发挥作用?

【杨效筠】:我们的社会组织从2013年、2014年起步,跟上海或者跟其他区域比,起步比较晚。我2013年接手这一块工作,注册的102家组织里面,僵尸可能要去掉一半,剩下的就是官办的了,我们叫做民间非营利性组织,但根本就没有民间性。

园区现在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有600多家。现在的结构是什么样呢?园区最大特色是这600多家组织里,40%是社区社会组织,还是发展比较蓬勃的。因为园区整体年龄结构是相对年轻的,有一批知识文化结构比较健全的人在参与,还建立了一些比较好的组织。我们社区社会组织体量大,缺点是缺少枢纽型组织。除了社区社会组织,还有100多家行业协会、社会团体。刚刚讲园区企业非常多,希望有社会组织能够参与到企业职工服务里面。

还有专业性的机构相对缺乏。苏州市搞了三轮社区服务社会化,后来区县板块也联动了,我们园区其实没有全面铺开社区服务社会化,这也是我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

刚刚说两类社区:动迁社区和商品房社区。商品房社区不仅居民年龄结构年轻,社工也年轻,当时招聘社工的要求都比较高,本身专业能力也不弱,很多社区的持证社工已经达到60%以上。如果引进一个专业社工机构,里面持证社工也是这个状况,那社区和专业社工机构怎么分工、怎么合作,是我们未来一段时间需要进行探索和实践的。

【主持人庄爱玲】:大家都提到要跟社会组织合作,你们会选择什么样的社会组织?标准是什么?通过什么方式合作?

【吴亚俊】:我觉得公益组织第一位还是公益。说实话我们平常接触到的社会组织,营利性目的蛮强的。如果带着经营性的目的来服务,可能提供的品质也好、持续性也好,都不能很好的继续下去。公益的初心是要放在首位考虑的。

还有一个是专业性,不管是枢纽型还是某一个领域的专业社会组织,如果不能提供更加专业、更加优质的服务,对我们来讲,引进来也没有什么用。

社会组织还需要有整合资源的能力,帮我们拉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服务。挖掘资源和整合资源为什么重要呢?这是一个项目完成度的问题。如果一个社会组织有很强的资源整合能力,在做项目的过程中可以挖掘新的资源,就可以把原来的项目完成度从100%提高到150%,我觉得这是完全可能的,所以我们还是蛮重视的。

还有一点,社会组织的沟通协调能力也很重要。在我这个层面,如果能跟街道、社区、居民、企业还有社会组织,通过好的沟通协调,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杨效筠】:社会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有三个阶段:健康的活着、有质量的活着、有价值的活着。我们希望合作的社会组织是更有质量、更有价值的社会组织。除了规范化建设,我们现在更看重它以往的项目经验。前期有很多组织为了生存,会为了应标写项目,但实际上并没有聚焦自己的愿景和使命。我们希望合作的社会组织,一定在某一个领域做强、做深、做精。

【主持人庄爱玲】:海燕,我们在初创期有没有得到一些支持?或者需要什么样的支持?

【陈海燕】:我在做项目的时候,街道会提供平台帮助我们展示项目风采,相当于帮我们扩大宣传。在社区开展活动,社区会主动发动楼道长发传单。项目当中需要设备,只要社区能够提供的,他们都会很乐意帮助我们。还有映绿,我是新人,做项目遇到的困难比较多,他们都是手把手地教我们怎么做项目方案、怎么做预算,中间遇到过很多困难,他们都是第一时间帮助我们解决。

【主持人庄爱玲】:最后请四位嘉宾每个人说一句对公益创新和社会治理创新的期望!

【吴亚俊】:希望有更专业的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除了提供居民服务,还能为社区工作者的能力提升提供全方位的帮助。

【陈海燕】:希望能够把项目越做越精、越来越专业,在公益的道路上能够越走越远。

【金怡】:希望我们的居民能够更多地了解社会组织、了解到公益、参与到公益中来。

【杨效筠】:希望我们新时代的社区治理的多元参与主体能够更加密切地沟通、更好地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