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5-29

2004年5月29日上海映绿公益事业发展中心在上海青年文化活动中心成功举办了首届“映绿公益沙龙”。 映绿中心邀请了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朱传一先生、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团女士、爱德基金会秘书长丘仲辉先生和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 进会秘书长黄浩明先生到场与来自上海以及周边地区的公益机构代表进行座谈,共同讨论关于公益的话题。上海浦东新区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副局长王德宝先生也专程 前来参加了本届沙龙。十多家上海以及周边地区的公益组织参与了首届“映绿公益沙龙”的讨论。此外,来自教育、企业、法律、媒体以及国际组织等方面的代表也参与了我们的讨论。映绿中心创始人及董事长庄爱玲女士主持了本届沙龙。
本届沙龙围绕什么是公益、为什么要做公益、谁来做公益以及怎么做公益等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作为中国公益事业的资深研究员,来自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的朱传一先生首先向大家解释了“公益”一词的来源。“公益”(Philanthropy)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本意为“热爱人类”。这种爱区别于“情欲之爱”、“兄弟之爱”和“圣爱”,指的是一种“泛爱”,是“对人类的爱”,体现了公益事业的崇高性和利他性。“公益”与“慈善”的区别在于“公益”是一种大“慈善”,“慈善”治标,而“公益”治本。
继朱先生之后,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秘书长黄浩明先生就“为什么要做公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黄先生认为公益就是要帮助生活在边缘状态的人群解决他们的需求问题,解决社会上存在的不平等问题,并在解决需求的同时寻找发展的机会。黄浩明先生列举了很多数据来揭示他的观点。根据民政部的统计,我国每年的受灾人数约为2亿人;现有残疾人6千多万人;有城镇下岗职工2400多万人;有1亿多人还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城镇恩格尔系数相差1倍以上(农村位80%,城市为35%);专家估计的基尼系数在0.4以上。所有这些数字都充分说明了中国社会现在的贫富差距正在逐渐拉大,不平等问题已经成为新的社会焦点。他认为公益事业“既是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也符合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基本宗旨–“为人民服务”。
黄浩明先生的发言引起了来宾的热烈讨论。讨论的焦点集中在对“公益”含义的理解,即什么样的活动应该算是社会公益活动,它与政府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有什么区别?朱先生认为“公益”的概念是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在发展中看问题是“公益”的灵魂。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团女士认为,“公益”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与社会发展的阶段是一致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公益”的含义会更宽,更科学。从道德的角度来看,“公益”是一种博爱;从价值观的角度,“公益”代表的是“公义”;而从操作的角度,“公益”反映的是社会的需要。“公益”所反映的社会需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维持人类社会一定发展质量的需要,二是开拓人类不同生活方式的需要,三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需要。上述三种需要一旦群体化,就产生了“公益”。“公益”产生后需要运营,这就要求引入市场,让市场为公益服务。“公益”所做的是市场没有能力做,或是还没有被市场所发现的事,一旦市场成熟了,“公益”就应该退出。因此“公益”事业要突破的就是运营。
来自上海慈善教育中心的徐本亮先生非常赞赏杨团研究员的看法。他认为“公益”就是要做有益于公众,有益于社会的事。“公益组织”是社会发展的平衡器,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公益事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公益组织必须要有正确的定位,而公益组织的市场运营能力是组织生存的关键。为此,他提出了公益的“四化”概念,即公益组织应该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和市场化。
对于公益组织如何定位,爱德基金会秘书长丘仲辉先生的观点是,只要把社会需要作为机构产生的动因,那么机构的任务也就随之而明确了。“公益”中“爱”的成分和精神的追求是不能忽略的。做公益不是简单的“施”与“受”的关系,而是一种共同的满足和成长。“公益”要求我们去调查、了解社会的需要,去研究如何才能满足这些需要。“公益”是先进文化的一个发展方向,其意义不仅仅是服务,还包括对先进文化的宣传。公益组织要通过爱心和诚信促进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爱德对要求员工必须有爱心、事业心和专业心。
在本届公益沙龙上,法律界和学术界的来宾们还就如何保护公益事业的权益、如何实现“公益诉讼”、以及对部分公益机构难以取得合法性地位的现状表示了极大的关注。
由于时间的关系,关于“各部门在公益活动中应承担的角色和任务”这一话题不能在本届沙龙中得以讨论。但是参加沙龙的各界人士普遍认为举办这样的沙龙是十分必要的,这样的沙龙在上海尚属首次,应该继续办下去。首届映绿公益沙龙的成功举办标志着上海映绿公益事业发展中心的正式成立。作为一个为公益组织服务的专业机构,上海映绿中心对各界人士对中心的成立所给予的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并且希望今后能够与同行进行广泛的合作,共同进步,共同发展。为了使今后的沙龙办得更好,我们真诚地希望能够得到各界人士就沙龙举办的形式、内容等提出意见和建议,并更积极地参与,共同推动公益事业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