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07

去年一年,顺德社会组织新增200多家,全区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达到859个,数量约占全市1/3。南方日报记者 李细华 摄

一年新增社会组织200家,总数占全市三分之一。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顺德社会组织得到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其遭遇的难题也越来越多。社会组织竞争日益激烈,社会以及民众对其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提高服务力和竞争力成为所有社会组织必须考虑的问题。

为此,顺德特意召开主题沙龙,邀请上海、四川等地的专家来“支招”。有专家表示,专业化运作是未来社会组织发展的趋势,也是其竞争力和服务力的保障。同时,社会组织的所有服务项目都必须基于服务对象实际需求。

发展瓶颈在于不够专业

去年一年顺德社会组织新增200多家,全区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达到859个,数量约占全市三分之一。其中,团委、妇联等枢纽型社会组织成为孵化社会组织的中坚力量,目前各级团组织已经联系社会组织近300家,妇联则联系整合社会组织335家。除此之外,还有各种民间组织散落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虽然社会组织的数量得到快速增长,但是不少人对其发展潜力感到担忧。顺德社会创新中心总干事何劲和表示,目前顺德大多数社会组织很“乏力”,单纯依靠政府财政,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可持续模式。他还透露,去年顺德首届公益创新大赛的12个入围项目,试运行大半年以来,效果不够理想,有的项目甚至举步维艰,难以继续下去。

顺德社工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顺德社会组织目前遭遇的最大难题在于不够专业,包括人员、运作模式、管理模式等。对于多数社会组织创始人来说,创办该组织的初衷只是一种兴趣爱好,对于组织的未来发展方向,这些创始人其实并没有明确的长远规划,管理能力也不够专业。

对此,国际小母牛组织中国项目主任陈太勇说:“社会组织的专业性跟其服务力和竞争力有很大关系。因为如果不够专业,就会影响到项目实施和操作,效果也自然会大打折扣。”他举例说,国际小母牛组织中国项目团队只有39人,但是在中国的项目有100多个。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尽可能操作更多的项目,关键在于专业化。其中,人才要专业化,39人的团队涉及畜牧、英语、生物、人力资源等近十个专业。另外,专业化的运作模式也是其成功的关键。“无论是项目实施,还是财务,我们都有一套完善的流程。在向农户和合作伙伴介绍项目时,我们会拿出一份专业详细的项目规划方案,以赢得对方的认同和信任。”陈太勇说。

从服务对象需求出发寻找着力点

在上海映绿公益组织发展中心创始人庄爱玲看来,社会组织若想提高服务力和竞争力,一定要关注服务对象的需求。“社会组织的一切发展都基于服务对象需求。如果一个社会组织提供的服务不是对方所需要的,那么它也很难走下去。”庄爱玲表示,目前社会组织已成为一个热门词汇,许多地区都在培育社会组织。然而,也有个别地区只关注数量而忽视具体内容。“有个社区号称有100多家社会组织,但是只是挂一个牌子而已,没有实际的项目。”

庄爱玲还表示,社会组织一定要定位清晰,找准服务对象的需求。因为随着社会组织日益成熟,社会、政府以及群众对社会组织的要求会越来越严格。“以前一个社区可能只有一两家社会组织,没得选。但是以后会有十几家,竞争也就越来越激烈。”

贵州师范大学教授任晓东也赞成此种观点。他在介绍所参与的花旗贵州手工艺项目时就讲到:“社会组织和公益机构在具体运营项目时,要充分考虑服务对象的需求,帮助对方克服困难。”为了提高当地村民收入,同时让传统手工艺获得新的生命,任晓东所在的项目团队不仅帮当地村民建立合作市,打开销路,还将各种手工艺品制成明信片、编集成画册及书籍。他还透露,目前该项目团队还打算让艺术设计人才进入到当地,创作新产品。“创作一个新产品很难,毕竟每一个成熟的作品都是历史的沉淀。不过我们觉得这是一个方向,今年会有一些概念产品出来。”任晓东说。

陈太勇也表示,一个项目能否成功实施,首先就要看是否满足对方需求,获得其认可。他表示,国际小母牛组织在刚进入中国时,只是赠送奶牛。随着项目越来越多,考虑到当地人的实际情况,赠送物品种类扩展到绵羊、兔子、家禽以及蜜蜂等其他动物。同时,其技术培训范围也由最初的畜牧业扩展到农作物以及生态环境。

焦点问答

嘉宾

陈太勇 国际小母牛组织中国项目主任

张洋勇 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实习课程主任

任晓东 贵州师范大学教授

庄爱玲 上海映绿公益组织发展中心创始人

问题一:真正走进服务对象内心,获得服务对象的认可,这是很多社会组织想要达到的目标。来自顺德某社会组织代表李先生就表示,在开展社会组织服务工作时,会碰到市民的不理解,有时会因各种原因导致项目不能顺利进行。

陈太勇:社会组织在开展项目时,一定要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让实实在在的群众具体参与到项目中来。国际小母牛在操作具体项目时都是切实考虑到服务对象的需求。我们会先给出一个方案,然后村民会报名。经过沟通和筛选,会选出15到20户农户,组成一个互助小组。另外,在参考村委会意见的基础上,民主选举出组长。

按照规定,互助小组每个月都要组织一次活动,大家一起交流,尤其是养殖技术上的难题。每三个月,互助小组的成员要进行一次自评。为了提高大家的积极性,互助小组还会举办一些文娱活动。除了养殖,我们还会组织村民做一些其他事情,比如挖建垃圾坑,既方便村民养殖,又改善了村居卫生。

问题二:作为社会组织孵化器,如何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成为顺德社会创新中心最大的挑战。一位张姓工作人员问,社会组织孵化器该如何指导社会组织发展,千头万绪的工作该从何做起?

张洋勇:我认为社会组织孵化器要做的事情主要有两件,一个是帮助社会组织提高内部竞争力和能力。在这方面可以多举办一些培训和主题沙龙,让社会组织的服务能力、管理能力得到提升。另外一个就是从外围整合资源,为社会组织创造一个比较好的外部环境。因为社会组织孵化器不仅要让社会组织活下来,还要让它们活得好。不然的话,社会组织一旦真正投入运作,生存不下去,就没什么意义。

很多地方都在发展社会组织,并且也给出了很多优惠条件。有的地方政府建社会组织园区,让社会组织免费入驻,并且还有其他补贴。从另一方面来讲,这对社会组织也有一些干扰。据我所知,有一家比较成熟的社会组织就因为接待活动干扰了正常工作而搬离了当地的社会组织园区。

问题三:对于一些生产手工艺产品的社会组织来说,如何打开销路成为它们最大的难题。一位社会组织代表说:“她们所生产的手工艺是一种顺德传统工艺品,质量也不错,但是却一直苦于找不到销路。”

任晓东:社会组织一定要用商业化的理念去运作。如何打开销路对于很多社会组织来说都非常重要,因为这关乎社会组织的可持续运营能力。我建议,顺德的社会组织可以充分利用顺德企业资源,因为企业拥有非常完善的销售渠道。

另外,社会组织想要产品卖得更好,应该对手工艺产品进行文化解释和市场培育。通常来说,手工艺品不实用,如何让客户购买一个没有实际用途的产品,关键就在于他是否认同这种文化。社会组织可以去对这种文化进行宣传和解释,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可手工艺品背后的文化。很多国外的顾客都非常喜欢苗族的手工艺品,比如蜡染服饰、剪纸等,这些手工艺品的魅力就来自于几千年的文化沉淀。客户认可和喜欢这种文化,自然就会购买产品。

问题四:目前,顺德大多数社会组织的资源主要来自政府部门。资金成了一道跨不过去的坎。一位来自容桂的社会组织代表问,成熟的社会组织和公益机构合理的资金来源比例应该是怎样的?

庄爱玲:每个社会组织的情况不同,资金来源比例也不一样。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一家成功的社会组织,其资金来源肯定是多元化的。因为资金来源越多元化,就越能保证该组织和机构的独立性。如果一家社会组织主要依赖政府财政,这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健康的。另外,政府财政投入也只是短期性的,社会组织应该提前考虑到,如果政府财政没有了,组织该如何生存下去?

以我创办的上海映绿公益组织发展中心为例,其资金主要来源于基金、企业和政府三个部门。刚开始,来自政府的资金所占比例最大。但是到后来,随着机构的逐渐发展,政府资金比例就降下去了。去年映绿全年收入加筹款达3000万元,其中政府购买服务、企业捐款、基金会捐助各占三分之一。

他山之石

花旗贵州手工业发展项目:让传统民族手工艺走向世界

花旗贵州手工业发展项目由花旗银行资助,旨在通过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传承,在手工艺者与产品市场之间搭建沟通桥梁,推动文化价值转变为经济价值,以提高帮扶对象的生活水平和经济实力,并实现对当地原生态环境的保护。

2010年该项目正式进入贵州丹寨县,并于第二年建立六个合作社,它们分别是:排调土酒药米酒农民专业合作社、百鸟衣合作社、锦鸡文化手工艺协会、羊排马氏姐妹锦绣专业合作社、贞丰小屯乡刘仕阳古法造纸合作社等。

其中,贵州原生态蜡染发展项目花旗集团基金会拨款15万美元资助,为丹寨县1000家低收入的苗族手工艺家庭提供技术培训,提高传统的苗族手工艺蜡染的生产和营销技巧,从而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并推动蜡染传统手工业的传承和生产。

该项目于2010年9月至2011年8月先后在丹寨县的三个村开展第一期活动,即丹寨蜡染价值链实地调查分析、蜡染手工业发展研讨会、蜡染手工技艺培训、蜡染优秀产品评选、蜡染书籍编写等项目。据统计,通过参加该项目1200个苗族家庭,每户平均产出蜡染作品3至7件,平均每户增收20%至40%。

2011年8月2日,“搁浅在时光村落里的蓝花”——花旗基金会贵州丹寨原生态蜡染发展项目“百个苗族家庭的故事”展览、慈善义卖活动在贵州民俗民族博物馆举行。从丹寨县基加、排倒、排莫三个村1000户苗族家庭搜集的125件代表作品中,近100幅作品进行慈善竞拍、义卖。

去年,该项目实施团队还组织丹寨蜡染、织锦、手工纸、百鸟衣、土法造纸、锦鸡苗6个合作社的农民代表前往清迈考察。

王谈 张培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