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阳光公益创新论坛1月15日在北京大学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出席论坛并发表演讲。
韩启德说,公益慈善事业作为第三次分配,对贫富差距来讲是一个很好的平衡期,对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建设和谐社会是非常重要的。中国历史上有儒家仁爱思想的影响,应该说有很好的公益慈善传统。当然中国2千年来封建专制社会,也造成公益慈善事业往往跟政府联系在一起,所以我们有一定的特色,但是真正民间的公益慈善也不乏其力,我们历史上看到在重大事件、重大灾难的时候,自发的公益慈善事业做得非常多。而且由于中国的农耕文明在集中的乡、镇、村这样的社区里面,那是一人有难,万方支持,这种传统是非常悠久的,也是非常浓烈的。但是,应该说在建国以后的相当一段时间里,由于阶级斗争成了一种主导思想,对于公益慈善事业来讲,对它的定义、定位、性质,在相当一段时间里面是有错的。今天翻开中国大百科全书去看它的慈善事的定义是错误的,也不难看出对我们公益慈善事业所带来的影响。有幸的是改革开放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开展了方方面面的改革,也包括改变了慈善这样的一些概念,我们现在提出以人为本,这里面很重要的也包含着开展和重视公益的慈善事业。
韩启德指出,改革开放以后,慈善组织雨后春笋,非常之多。几乎每个地方,各个角落都有慈善组织在活动,而且活动非常活跃。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有人说,这一次四川的大地震是我们中国慈善事业的一次井喷,它将开始一个新的时代,我觉得有一定道理,不要说那么多人踊跃捐款,那么多人去当志愿者,更重要的是发生在思想深处,给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成都的青年人,地震发生以后,他自觉地奔赴灾区,一段时间下来,他非常的感慨,他猛然感悟到,人原来还可以有这种活法。也就是说,在为别人做好事的时候,自己才真正感悟到生活的真谛,才感受到人活着是那么的有意思。我想发生在这个层次的感悟和变化是真正能够催生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一个很大动力。当然,现在在公益慈善事业方面还存在着很大差距,这个差距也包括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也包括跟我国现阶段达到的经济社会的水平相比,我认为都是不相称的。首先表现在我们慈善款项的量是那么的少,跟发达国家,抛掉经济总量、财政总量、人均收入以外,还少得那么可怜,这个里面港澳同胞捐款占了绝大部分,个人捐款更少,大陆个人捐款占的比例是更少,我们慈善捐款也很不规范。应该说我们还是很初级的阶段。现在报纸上报道的好人好事善事包括一位好心人去帮助一个困难的病人、小孩,失学的还有互相联系,后来还有吵架的募了款怎么怎么的。现在的慈善公益做好事,还带有很多功利性质,有很多捐了款以后,电视上面一定要有它的名字,还打一点广告,国家还要举行表彰大会。慈善是自己心灵的净化,这是自我完善,但我也不反对在我国现阶段,这也不乏是一种激励和推动手段,但是正因为这样,我们慈善事业还处在比较初级的阶段。
韩启德指出,大家反应很强烈的是成立基金会准入太难,不要说普通老百姓想做好事,要成立一个基金会难,我们九三学社以王选同志命名,要成立一个基金会都难得不得了,我就联想到如果其他公民要成立一个基金会多么难。税收政策也不到位,个人所得税抵税的比例怎么也提不上去,不过现在越来越好,改变很大,但是大家觉得还不够,现在还在提建议,我国应该实行遗产税,留给后代叫他很难。中国人传宗接代的观念很强,有钱人想不开,自己吃咸菜,但是要把钱留给儿子,要通过遗产税叫他传不下去,捐出来,当然这也是一种推动。法律法规也不够完善,尽管现在已经有条例,但是真正实现的时候还是受到限制,从事慈善工作的人员还是太少,我们一边在说就业有问题,一边没有足够的人来做公益事业,即使在基金会里面做事情,做专职人员,培训不够,素质也不够。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问题。但是如果再深一步讲,为什么会存在这些问题呢?就联系到今天大家讨论的关于公民社会建设问题,确实我们在公民社会建设上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只有老百姓都感到,我是这个社会主人的时候,这个社会好不好,社会里的成员能不能活得好都跟自己有关的时候,他才能从自觉地,非常热情地去做公益事业。当然,也是跟中共十七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是有关系的。我记得胡锦涛总书记几年前就提出八荣八耻,这个荣辱观是我们非常根本的一个问题,这一方面我们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还有,是不是跟我们的文化和社会保障也有一点关系。因为我们中国人有一种高储蓄文化,总是钱存得越多越好,这里面当然跟我们社会保障事业没做好,总想着将来可能用钱保险有关系,但是有的人钱已经很多了,他还要储蓄,这就已经超越了这个适用的概念,我想这个跟我们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小农经济这种文化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韩启德认为,从事公益慈善事业研究,包括公民社会的创新研究,同时培训培养从事这个工作的队伍,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也是中共十七大提出来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在研究的时候,要紧密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脚踏实地,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今天的中国已经发展到这个阶段,经济已经具备一定实力。与此同时,中国的贫富的差距也相当大,在这种时候,公益慈善事业可以酝酿出很好的土壤和条件。相信我国在公益慈善事业方面一定会发展越来越快,各方面工作也一定能够做得更好。
本次论坛由北大公民社会研究中心与阳光文化基金会联合主办。是北大公民社会研究中心、阳光文化基金会与哈佛大学豪瑟非营利组织研究中心三方长期合作项目的重要构成部分。此次论坛由四个分论坛组成。论坛紧紧围绕公益组织的社会创新,深入探讨公益组织在灾难救援中的创新;公益组织在社会服务中的创新;互联网公益创新;非营利组织内部治理机制创新;企业家对公益事业的认识及提升;公益组织在合作伙伴关系中的自律与他律;重塑社会变迁中的公益慈善价值观;政府与公益组织社会创新中的关系;社会创新与中国公民社会的未来以及公益组织创新能力建设等展开研讨,目的在于致力于推动中国公益慈善组织的能力建设,促进中国公益慈善组织的事业发展,加快公益慈善组织领导人领导力的提升,并加强学界、实务界与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该项目迄今已成功举办了三届培训及研讨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论坛上还举行了《中国公民社会发展蓝皮书2008》首发式。该书集合国内重点高校和社科界在这个领域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20余位学者,历时3年,完成了这项中国公民社会研究的标志性成果。该书对于提高中国公民社会研究水准,培养公民社会所需人才,促进学界内外交流合作,推动公民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论坛由敬一丹、杨澜分别主持。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副局长贾晓九,南都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秘书长、希望工程创始人徐永光,SEE生态协会理事长王石、秘书长杨鹏,哈佛大学豪瑟非营利组织研究中心主任Christopher Stone教授、国际项目主任 David Brown博士,中国红十字会基金会秘书长王汝鹏,中国扶贫基金会副秘书长李利,中国红十字会“李连杰壹基金计划” 执行长周惟彦,四川德阳市妇联主席尹艳,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创办人兼主任廖晓义,深圳民间组织管理局马宏,上海映绿公益事业发展中心总干事庄爱玲,中央电视台著名评论员白岩松,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会长王思斌,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傅军,清华大学NGO研究所副教授邓国胜,福特基金会的首席代表John Fitzgeral教授、治理与公共政策项目官员贺康玲,美国印第安那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中国政治与商务研究中心主任Scott Kennedy以及北京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李景鹏、主任高丙中出席了论坛并发表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