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23

人民网北京9月8日电(初梓瑞)9月5日,“2017中国慈善文化论坛暨第四届西湖论善”在杭州召开,论坛设置了主旨演讲、跨界发言、案例分享等环节。二十余名来自学界、商界、慈善、政府、媒体的业界代表,围绕如何复兴中华传统,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慈善文化发展之路?如何打破行业壁垒,实现跨行业、跨学界“联手创新”?进入了深入探讨和分析。

本次论坛由中国慈善联合会、浙江省慈善联合会、浙江敦和慈善基金会、新华网联合主办,以“接通善道–跨界、融合、创新”为主题,解读我国慈善文化发展大势,分享跨界合作成果,探讨如何构建适合中国实际的、能呼应社会需求的慈善价值体系。

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福清强调,社会组织要提高政治站位,加强自身建设,突出问题导向,消除风险隐患,为社会创造更好的慈善环境。

论坛现场

  在慈善文化建设方面,刘福清认为,应接通古今、接通中外,接通慈善行业上下游,接通慈善事业各主体,最终让慈善文化浸入每一个国人心中,培养中国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培育慈善文化,关键在于培育身边的慈善,慈善行业应该将慈善资源和慈善服务下沉到一线,更多地为贫困群体办实事、解难事。

浙江省慈善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胡勇耀表示,向善的力量一直深深地根植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里。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以下简称《慈善法》)颁布,更是在中国慈善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慈善法》颁布实施一年来,浙江的社会组织蓬勃发展,目前在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组织近4.9万个,另有近12万家纳入备案活跃在基层一线的社区社会组织。

浙江敦和慈善基金会理事长沈旭欣指出,敦和基金会在慈善文化方面的总体目标是:策划和资助具有建设力、行动力和创新意义的公益项目,积极营造有利于慈善文化的生态环境和良好氛围,从而促成相关主体尤其是公益“人”的成长发展、一系列有分量的文化产品的推出、实务界的理念认同和行动跟进、媒体自觉自发的传播和弘扬,通过有意识的推动及各方的合力,使慈善文化及其相关话题进入公益慈善的研究视野和行动范畴,让慈善文化在公益慈善行业乃至全社会蔚然成风。

新华网公益文化部主任、新华社中国网事感动人物评选办公室主任高向梅认为,近年来,随着我国慈善实践的深入,开始形成具有自己独特气质的中国慈善文化。这一有中国特色的慈善文化既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既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将为中国的慈善事业走出去提供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论坛的主旨演讲环节由慈济基金会人文志业发展处主任、慈济大学副教授何日生主持,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励小捷,浙江敦和慈善基金会执行理事长兼秘书长陈越光,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高丙中等分别发表了主旨演讲,共同揭示了慈善文化如何复兴传统、融合创新,从而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跨界发言环节邀请了来自不同行业的嘉宾,阿拉善SEE基金会副会长童书盟、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院长徐家良、知名公益人邓飞、上海映绿公益事业发展中心创始人庄爱玲、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雷博共同探索如何实现跨界合作,促进社会各界了解慈善、参与慈善。

最后的案例分享环节,“自然大学”联合发起人冯永锋,古村之友创始人、深圳市慈善事业联合会副秘书长汤敏、“爷爷奶奶一堂课”创始人贺永强相继介绍了“爷爷奶奶一堂课”、“新乡贤工程”等成功经验。南通中华慈善博物馆陈列部主任程伟、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保障系副主任苗青对以上案例进行了点评和理论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