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21

2月6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二次会议指出,规范和引导社会智库健康发展,对发挥民间智力、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具有重要意义。要优化发展环境,拓展社会智库参与决策服务的有效途径,完善社会智库人才政策。要完善管理体制,建立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

作为社会智库的一部分,近年来,随着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公益研究机构也活跃起来。在公益智库上,一直以来南有广州思维活络,北有海淀高校团实力雄厚。2016年12月底,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也宣告成立。

这些公益智库有的依托高校,有的注册为民办非企业单位。那么它们究竟是如何成立、运作的呢?

《公益时报》梳理了北京、上海、广州、湖南等地的公益研究机构,结果显示,中国公益慈善研究机构多依托于高校,并且成立时间并不太长,数量上处于政治中心的北京有明显优势。有的机构对自身的发展战略,还不是非常清晰。中国的公益智库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

2010年6月,北京师范大学与当时的上海李连杰壹基金公益基金会合作成立了“北京师范大学壹基金公益研究院”,提供支持的还有老牛基金会、万达集团、燕宝基金会、深圳壹基金、河仁基金会等基金会和企业。时任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的王振耀,6月辞职赴任院长。2012年1月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是国内第一所公益研究院,方向明确,研究成果非常丰富,也是目前公益研究机构中当之无愧最有影响力的。

2015年11月,比尔·盖茨、瑞·达理欧、牛根生、何巧女、叶庆均等联合倡议成立了深圳国际公益学院,王振耀担任首任院长。

中国公益研究院与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基本是两个牌子、一套人马。具体工作上,中国公益研究院保留了儿童福利研究中心、养老研究中心、慈善法律研究中心三个研究部门,公益教育、交流等其他工作则分到了深圳国际公益学院。

2.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公益研究中心

北师大社会公益研究中心成立于2007年6月,是北师大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下属机构,由陶传进教授担任主任。主要研究领域有社会公益、非营利管理、企业社会责任以及公民社会等。

3.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

2015年4月,民政部与清华大学联合创办的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成立,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名出任首任院长,邓国胜为学术委员会主任。王名表示,研究院的战略目标是推进公益慈善研究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2016年9月,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承办了世界公益慈善论坛。论坛重点关注政策、学术、实务和人才培养,共设31个主题演讲或报告、12场圆桌对话,内容非常丰富。

此外,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非政府管理(NGO)研究所,在开展中国非政府公共部门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培养适合于各级各类社会组织的高级公共管理人才,促进相关法规政策体系的建立健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公益圈朋友熟知的王名、邓国胜、贾西津等老师均为该研究所成员。

2012年11月,清华大学NGO研究所与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共同发起明德公益研究中心,在民政部注册为全国性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王名任理事长。

4.北京大学法学院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法学院的科研机构之一,由来自北京大学法学院、民政部等机构的学者、官员、专家于1998年共同组建成立,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金锦萍担任主任。

其主要活动除了理论研究、教学和对外交流合作,还包括参与立法。可以看到,在《慈善法》的起草过程中,北大、清华、北师大、上海交大、中山大学等公益慈善领域的研究者们,都起到了很大作用。

5.北京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

2005年10月,来自北京大学多所院系的部分学者,共同组建了北京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中心主要负责人包括金锦萍、袁瑞军、师曾志等。研究重点放在社会企业、社会创新、影响力投资和影响力测评等重点领域。中心前身为1998年12月在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成立的中国社会团体研究中心,是国内较早关注和加入这一领域的研究中心之一。出版物有《中国公民社会发展蓝皮书》等。

6.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公益创新研究院

2016年7月成立,独树一帜地设立了双院长制,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康晓光任院长,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政策与实践学院副教授郭超任国际院长。成立之时,中国人民大学校友李晓波专项捐赠一千万元,支持中国公益创新研究院的成立和发展。隶属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中国人民大学非营利组织研究所,亦由康晓光创立并任所长。

7.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

与上海的全球化城市定位相对应,2016年12月28日成立的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在发展方向上,将依托上海的地理位置优势,撬动和融合东亚地区的公益资源,打造对接全球公益领域合作与交流的平台,推动学术界和公益社会组织“走出去”。

院长徐家良教授表示,研究院作为上海交通大学第三部门研究中心的2.0升级版,将致力于构建与国际接轨、有中国特色的公益研究话语体系,培养和支持中青年公益人才的成长,推动高质量专家学者汇聚,努力成为专业创新的公益智库。

新成立的研究院值得期待,而在此之前,成立于2006年、徐家良教授领衔的上海交通大学第三部门研究中心,10年来已经为公益慈善研究做了非常多工作。第三部门研究中心是民政部与上海交通大学共建的社会组织与社会建设研究基地,也是上海高校中较为活跃的非营利组织研究机构。该中心常规活动双周论坛已举办三十多期,论题涉及社区自治、非营利组织筹资、社会企业、基金会内部治理等方方面面。主要出版物有《中国社会组织评估发展报告》蓝皮书、《中国第三部门研究》杂志等。

8.上海爱德公益研究中心

这是一家由基金会支持成立的研究中心。2011年底,爱德基金会在上海发起成立了两家公益机构,一家是以公募基金会形式成立的上海仁德基金会,另一家就是以民办非企业单位形式成立的上海仁德公益研究中心,业务主管单位为上海市浦东新区民政局,2015年2月正式更名为上海爱德公益研究中心。

上海仁德公益研究中心由爱德基金会出资,上海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院、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第三部门研究中心与上海映绿公益事业发展中心共同推动成立。其理事会成员也基本来自以上机构,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卢汉龙担任理事长,上海仁德基金会理事任束鹏担任理事兼总干事。

上海爱德公益研究中心立足于上海,重点着力理论研究、政策咨询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比如今年举办的“爱德公益沙龙暨浦东社区基金会培育”系列讲座,参与“中英慈善法双边研讨会”。2015年与爱德基金会等共同举办“新常态下的公益事业发展论”、“《慈善法(草案)》社会开放论坛”等研讨活动。

9.中山大学中国公益慈善研究院

2011年成立的中山大学中国公益慈善研究院,明显特点是立足珠三角,面向两岸四地。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朱健刚教授担任执行院长。除开展研究与教学外,亦为许多公益机构开展调查研究工作。

10.湖南师范大学慈善公益研究中心

这家研究中心是比较少见的由历史文化学院带头的公益研究机构。中心主任周秋光是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受此影响,该中心在慈善历史与传统方面的挖掘比较深入,研究成果颇丰,对中部地区的公益人才培养也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