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1-21

“公益慈善事业需要爱,但我不认为爱天生就有,爱不仅是一种意愿,更是一种能力。公益慈善组织自身要有“造血”的功能,而非仅仅依靠外界的“输血””。在1月15日召开的“北大—阳光公益创新论坛(2009)”上,阳光文化基金会主席杨澜阐释了她对“公益慈善”的理解。

 
论坛现场
此次论坛由北京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与阳光文化基金会联合主办。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副局长贾晓九,阳光文化基金会主席杨澜,南都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秘书长、希望工程创始人徐永光,SEE生态协会理事长王石、秘书长杨鹏,哈佛大学豪瑟非营利组织研究中心主任Christopher Stone教授、国际项目主任 David Brown博士,中国红十字会基金会秘书长王汝鹏,中国扶贫基金会副秘书长李利,中国红十字会“李连杰壹基金计划” 执行长周惟彦,四川德阳市妇联主席尹艳,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创办人兼主任廖晓义,深圳民间组织管理局马宏,上海映绿公益事业发展中心总干事庄爱玲,中央电视台著名评论员白岩松,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会长王思斌,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傅军,清华大学NGO研究所副教授邓国胜,福特基金会的首席代表John Fitzgeral教授、治理与公共政策项目官员贺康玲,美国印第安那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中国政治与商务研究中心主任Scott Kennedy以及北京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李景鹏教授,主任高丙中教授均出席了论坛,并作了主题演讲。

 
SEE生态协会秘书长杨鹏致辞
阳光文化基金会主席杨澜女士致辞

北大公民社会研究中心主任高丙中教授介绍,08年是中国社会发展变迁需要记忆的一年,本次论坛实际上就是想把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媒体、学界的朋友召集在一起,共同探讨社会变迁宏大叙事下的公民社会的发展,论坛主旨为“成长的公民社会,创新的公益时代”。

此次论坛由四个分论坛组成,与会嘉宾分别围绕公益组织的社会创新,深入探讨公益组织在灾难救援中的创新、公益组织在社会服务中的创新、互联网公益创新、非营利组织内部治理机制创新、企业家对公益事业的认识及提升、公益组织在合作伙伴关系中的自律与他律、如何重塑社会变迁中的公益慈善价值观、政府与公益组织在社会创新中的关系以及社会创新与中国公民社会的未来等问题展开讨论。敬一丹、杨澜分别主持分论坛。

 
北大公民社会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李景鹏教授(右)与哈佛大学豪瑟非营利组织研究中心主任Christopher Stone教授共同为《中国公民社会发展蓝皮书2008》揭幕
在论坛上,由北大公民社会研究中心组织,并由高丙中教授、袁瑞军博士主编的《中国公民社会发展蓝皮书2008》举行了首发揭幕仪式。该书集合国内重点高校和社科界在这个领域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20余位学者,历时3年,完成了这项中国公民社会研究的标志性成果。该书对于提高中国公民社会研究水准,培养公民社会所需人才,促进学界内外交流合作,推动公民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活动是北大公民社会研究中心、阳光文化基金会与哈佛大学豪瑟非营利组织研究中心三方长期合作项目的重要构成部分,该项目迄今已成功举办了三届培训及研讨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与会嘉宾 
北大公民社会研究中心的名誉主任李景鹏教授介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民间的慈善热情日益高涨,以5.12汶川大地震为契机,各类公益组织和机构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我国的慈善公益事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2008年度,全国共为地震灾区筹集善款达600亿人民币。但是,从事这些慈善工作的人士普遍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和能力建设。

为了帮助慈善公益机构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适应日益高涨的民众的慈善热情,加强民间慈善力量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同时增进国际间学术交流,在阳光文化基金会的支持下,北京大学与哈佛大学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并利用每年两期的集中培训,通过对具体案例和学术报告的共同研究,让广大的从事慈善事业的高端人士改变工作理念,帮助他们了解如何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筹集善款、策划活动、拉动赞助。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共同研究和具体实施积累宝贵的资料和成果,从而填补国内高端慈善工作的一项空白。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讲话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北京大学新闻发言人,党委宣传部长赵为民出席了闭幕式并发表演讲。韩启德副委员长高度评价此次论坛,认为这是一次有创新力的、重学术、高层次、强调专业性的慈善公益论坛。他希望能够通过论坛进一步加强民间慈善力量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提升公益组织的工作能力,促进中国公益组织的发展,进一步发挥其在公民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