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15

公益的形态是什么样子?

有人说,如同“抱薪驱寒”。社会问题就像残酷的凛冽寒冬,生火,是提供温暖的方式。但如何生火,每位社会成员的方式各不相同。

在长城保护公益项目中,三维立体成像技术帮助文物保护者们,将历经千年雨打风吹的历史印记拷贝,成为游戏中的文化赛道、中学历史课中的辅助资料;

在癌症防治公益项目中,系统设计、精心统计的就医引导文本,将癌症患者从绝望中拉了出来,赋予他们与生命抵抗的力量,尽早寻求正确的治疗……

更多的公益项目,与技术、资源甚至商业深度融合,打开传统的慈善思路,寻求通过更多途径持续地解决某些社会问题。

在抱薪救火的奔赴中,这些“薪”有了多种形态,并被赋予更多意义。

长城数字化源场景向公众展示修缮过程和成效

不过找到高效燃料的过程并不容易。南方周末公益研究中心在编制2021中国公益品牌榜时发现:50个上榜项目中,在“焕新”这一指标上及格率不足20%。而这一指标的意义便是衡量公益项目在模式和路径上的创新。

如何才能让公益更高效,并持续解决社会问题?公益创投不失为一种可期待的解决方案。

追溯:公益创投的“耐心”

南都公益基金会资助、上海映绿公益事业发展中心发布的《中国公益支持机构发展状况调研报告》,为公益创投提供了较为直观的理解:这是一种间接的公益,是对公益组织的支持。

“公益支持机构是通过提供资金、人力、知识、信息、技术、网络等支持或服务,提升直接服务社区、服务各类群体的公益组织更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报告撰稿人庄爱玲认为,公益支持机构是促进公益组织和行业发展的助推器、加油站。

但公益创投并非“神药”,不是吃下去就会好。作为一种“耐心资本”,公益创投的见效周期漫长,过程艰难。

Acumen基金会创始人创始人杰奎琳·诺佛格拉兹曾表示,“这可不是5到7年就能见效的事儿,这需要更长的时间。”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掣肘了公益创投事业的发展,向前追溯,公益创投的发展历程并不简短。早在1969年,美国慈善家约翰·洛克菲勒在美国国会税收改革法案听证会上首次提出,希望借助风险投资理念改进公益项目管理与评估模式。

这被视为最早提出公益创投的节点,上个世纪90年代,公益创投在美国兴起。基于上述逻辑,一系列关于公益创投的讨论开始萌发,从内涵到外延,从结构到特征,这些系统性研究为日后的公益创投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

苏州科技大学王春在《公益创投的生态困境及主体策略———基于 S 市地方性实践探索》一文中写道,“国内关于公益创投的研究与实践, 呈现出时间滞后但速度较快的特征。”

2006年前后,公益创投的理念进入亚洲;2008年,国内关于公益创投的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王春将国内公益创投的研究总结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集中于对公益创投“基本属性”的解释;第二阶段集中于对公益创投“运作模式”的梳理;第三阶段集中于对公益创投“存在问题”的反思。

2007年,由南都集团出资发起的南都公益基金会成立,并将目光聚焦公益创投,推出“新公民学校”计划,寻找合格的公益机构,对运营困难的农民子弟学校进行帮扶、改造。

这是企业单独设立基金会来推动公益创投发展的模式例证。除此之外,一些企业还会选择通过共建和资源整合的方式推进公益创投进程,探索相关模式。例如NPP公益创投基金,为其提供赋能能力的,是来自麦肯锡、德勤、奥美、君合等理事单位的专业背景。

现任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的冯元,曾在《我国公益创投发展的基本模式、意义与路径》中,将主流的公益创投发展模式划分为公益组织孵化与培育模式、社区公益项目选评模式、校园公益创投模式、企业公益创投模式以及政府主导公益创投模式五种。

在国内,公益创投的实践以政府主导的模式居多,并且与前述大部分内容有所融合。

2006年底,上海浦东非营利组织发展中心(简称NPI,亦称“恩派”)在上海正式注册,该组织将“助力社会创新,培育公益人才”作为其发展核心目标,对初创期和中小社会公益组织提供支持。2009年,上海市委托恩派组织承办的“上海社区公益创投大赛”,该事件被认为是最早政府参与公益创投的案例。

在广州,政社合作的公益创投模式更为繁荣。2013年,广州市民政局联合市财政局出台了《广州市社会组织公益创投项目管理办法》。该《办法》规定了公益创投项目要遵循“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的宗旨。

自此开始,广州每年都会举办社会组织公益创投活动,从2014年到2021年,该活动已经举办八届。除上海、广州外,近年来,江苏、浙江、四川等地均有大规模的政府牵头的公益创投实践。

“就像瞌睡碰到了枕头”,广州市法泽城市与公益研究中心理事长吴治平曾在受访时这样形容公益创投资金。

价值:出发点和“向薪力”

“出于逐利的本性,商业性的风险投资很少会关注那些真正关乎国计民生却难以有利可图的领域。”Aha社会创新学院创始人顾远曾撰文写道。

诚然,对回馈的考量是投资的出发点。但致使商业与公益在投资方面产生“分歧”的,是对回馈价值的认识,包括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

后者的投资提倡以社会价值作为市场资源配置的价值引导,是一种旨在探索政府、市场、社会三方面跨界合作、协同创新的投资模式。同时以财务收益和社会影响为考量标准,主要致力于为贫困和边缘化群体带来社会回报,并用商业方式、金融手段实现公益所要达到的目的,追求可持续性。

在《公益创投: 促进公益组织发展的新途径》一文中,时任深圳市民间组织管理局副局长马宏认为,公益创投追求三赢的局面,对政府来说,公益创投承担了部分社会治理责任,也推进了社会公益事业;对企业而言,增加了社会影响,提升了企业形象;对于公益组织而言,在资金、人才、技术等的支持下,可持续地良好运作。

上述社会价值的投资另一种叫法是社会影响力投资,有意愿主动创造积极的环境和社会影响、同时实现财务回报的投资行为,强调投资的最终目的是创造社会价值,包括对环境和社会两方面产生积极影响。

这是在宏观意义层面的底层逻辑,从更具象的角度观察,推动公益创投的现实原因更加迫切。

在传统的捐赠关系中,捐赠方与公益组织的关系相对简单。捐赠方一般提供资源性的支持,如资金、物资、人员(如志愿者)等,不直接参与到公益组织项目运营当中。

长期以来,公益组织发展中的“马太效应”相当明显。

从数据来看,国内的非营利组织发展迅速。《2021中国统计年鉴》显示,截至2020年底,国内共有社会组织894161个,其中社会团体374771个,民办非企业单位510959个,基金会8432个。

以上社会组织多数规模较小,且尚不包含未注册、待注册的各类草根组织。占少数的大型公益组织因各方面完善而更容易获得捐赠,小型公益组织受规模等因素影响,难以得到捐赠,尤其是在疫情因素影响下,自身发展堪忧。

“中国的基金会绝大部分是自己筹款、自己做事的机构;他们不是公益资源的提供者,而是公益‘吸金器’。”徐永光曾在受访时表示,“这个结构需要突破,这样整个公益生态才有可能得到比较大的改变。中国的草根公益机构没有公募资格,本来资源就困难。”

与之有所不同,作为一种新型的公益伙伴关系和慈善投资模式,在公益创投当中,资助者与公益组织的合作是长期且具有参与性的,强调资助方与受资助方不再是简单的捐赠关系,更重要的是与被投资人建立长期的、深入参与的合作伙伴关系。

在具体的支持上,公益创投的资助者不只提供资金,还包括公益组织能力建设、财务托管、法律咨询、机构评估、信息咨询、人才培养、公关策划、投资理财等专业运营服务支持。

随着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蓬勃发展,技术在公益实践中发挥的作用愈发明显,甚至在文物保护、野生动物保护、无障碍建设等方面发挥关键性改善作用,并逐渐成为影响公益项目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雪豹智能识别及监测数据管理云平台

“把创造更大的社会福祉作为目标,科技就能得到善用”,腾讯首席科学家、腾讯AI Lab及腾讯Robotics X实验室主任张正友在广州举办的大湾区科学论坛湾区科创峰会上表示,“无论是帮助传统行业解决数字化转型中面临的难题,还是为社会整体创造更长远、可持续的价值,科技都能为人类的美好生活服务。”

革“薪”:赋能“驱寒者”

值得明确的是,“创”字在当下公益语境中,不单单是创建,更多的是创新。

这也就意味着,“投”出去的资源有了先决条件——拥有创造力的投资才有持续的价值,才能实现发展的目的。

在这样的逻辑下,一些技术、模式类的项目更加突出,此类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价值逐渐获得重视。但受其实验性成本高、周期长等因素影响,除部分企业及大型基金会愿意投入外,实践者寥寥。

从对国内外互联网企业的技术公益实践来看,相关项目主要有三类:一是对外组织活动,鼓励一起参与公益;二是输出产品,例如向公益组织免费开放应用软件,做具体项目;三是提供培训。

就开源层面的公益实践来说,多数头部企业有所作为,但实际服务于公益项目创新创业的所见不多。

2020年,腾讯发布技术公益计划。根据腾讯方面给出的解释,技术公益是互联网企业运用自身强大的科技能力、数字化能力,参与到公益事业中去。这一项目本身带有资助、扶持的背景,可被视作腾讯方面在技术公益创投方面的试水。

为了进一步扩展技术公益的开放性和普惠性,腾讯技术公益创投计划在2021年12月7日宣布启动(以下简称“公益创投计划”)。据介绍,该计划重点关注缺乏资金资助、技术支援、运营指导、传播渠道、志愿者能力的五类社会企业和公益组织,希望以公益的技术和创新之力,助其提升运营模式和效能,并通过支持优秀案例的复制和扩展,在全社会营造全新、可持续的公益生态空间。

南方周末公益研究中心认为,以此为代表的公益创投进入了新的阶段,而衡量阶段变化的核心要素是资助款项及其附属内容的变化:

公益创投的初始阶段是以“运营”为目的的输血式支持,以资金援助为主;进阶阶段是以“发展”为目的的帮扶式支持,以资金和经验为主;革新阶段是以“持续”为目的的创新式支持,以技术、模式为主,资金为辅。

根据该计划的公开披露资料显示,创投计划将为入选者提供三大发展“引擎”,分别是开源技术、链接资源和支持资金。在开源技术和链接资源方面,腾讯将自身的科技、研发、产品能力,应用到更多更被需要的社会场景中,创新更多开放式的协作模式,链接更多资源;在支持资金方面,创投计划首期将遴选30个项目进行技术公益孵化,每个项目资助30万元。

“技术公益越来越多地进入我们的生活,技术也让生活更加美好,让公益无处不在”,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秘书长葛燄表示,“希望可以通过技术、资源和资金的助力,帮助提升社会企业和公益组织的运转效率和发展模式,支持好的项目复制和扩展,在行业形成正面标杆。”

据介绍,该计划自2021年12月7日开启项目申报通道, 2022年3月31日24时项目申报截止,4月1日进入专业评估阶段,进行项目初筛、专家评审,5月15日对入选项目进行公示。这些项目将在6月1日至年底进行资助、孵化。参与者可在信息无障碍、应急救灾、生态环保、文化遗产保护、科技助老五大公益领域,任选其一进行申报。

腾讯技术公益平台负责人陈妍的介绍点出了技术公益创投的本质,“无论是在技术研发初期的创想,还是已经有了一定应用雏形的项目,都欢迎参与计划。”

多年之前,企业公益创投曾处于“百家办赛、千家赞助”的状况。顾远曾在2016年撰文指出,“由企业发起的公益创投多采用公益创业大赛的形式,实质上更像是一种升级版的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往往用于宣传的费用大于用于创投的费用。”

如今看来,这样的情况已有所突破。值得期待的是,包括字节跳动、百度在内的一众互联网企业纷纷涌入并强化公益赛道,依托于自身产品与技术优势,为公益项目提供筹款、传播、技术等一系列的支持。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正在公益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影响力指导委员会成员、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理事长马蔚华表示,“科技让公益无处不在,科技让公益深入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