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届中国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的最后一天,由“第四届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主办的“社会创新视角下非公募基金会的发展策略、实践与展望”主题沙龙于7月14日上午在深圳会展中心六楼水仙厅举行。上海映绿公益事业发展中心项目干事王宾、深圳市映绿公益事业发展中心项目干事张启斌参加了沙龙。
沙龙分为上下两场,上半场由万科公益基金会执行秘书长沈彬主持,下半场由广东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朱健刚主持。
朱健刚副理事长作“社会创新与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战略”的主题演讲。他提出了基金会资助的“关节理论”,不同的基金会支持不同部位的机构,而支持“肘关节”部位的机构和项目能达到效用最大化,撬动行业的发展。同时,他还认为基金会不能只是简单的捐助,这样会让机构很快死去,更重要的是支持和培育。他还提出了“湿地理论”,认为公益机构一定是要自然生长的,是野生的,自然发展的;基金会更多的是支持他们的湿地生长环境,支持机构生存的湿地的相互连接,构成新的社会结构。
腾讯公益基金会执行秘书长窦瑞刚分享了腾讯公益基金会五年的发展历程。他笑言腾讯公益基金会就是朱健刚老师说到的CSR和基金会混在一起的企业基金会。他认为基金会的出现就是CSR的载体,腾讯公益基金会的发展大背景是和腾讯的发展密切相关的,2005年腾讯已经解决了生存问题,然后开始反思企业文化,从创业调整到最受尊敬的互联网企业。然后腾讯开始对中国公益慈善进行了调研,他们了解到,中国公益慈善的土壤很贫瘠,所以中国的公益发展不太可能像国外做阳春白雪发展型的,更多地还要贴近西部做一些下里巴人的事情。机构创始人认为企业推动社会的不是钱而是核心优势,腾讯好的是平台,如何用好是关键。所以腾讯推出了腾讯公益网,推动公益事业发展,优化公益慈善的土壤。基金会成立后,捐款平台就成立了,同时也开发了腾讯热捐、网助新公益等平台。同时,窦瑞刚还透露,腾讯将投入1亿推动草根公益机构的成长,主要是公益组织利用互联网做能力建设。另外,他还认为,企业基金会应着眼于社会长远利益,可以和CSR部门合作,资助CSR公益项目。他认为企业基金会就是CSR的载体和平台。企业基金会也是中国基金会最重要的生态,企业基金会必须符合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南都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刘洲鸿在发言中认为,基金会要做好,要注重创始人的理念。他提出了“基金会到底是新瓶装旧酒还是旧瓶装新酒,希望新瓶装新酒”。他称南都公益基金会更像私人基金会,由5个公司人投资,和公司没有什么联系。徐永光先生希望有点创新的东西。南都定位为资助性的基金会,解决草根资源困境。
在中国的捐赠中有6成流向政府、3成流向公募基金会、只有1成流向直接服务的机构,而且很多还是福利院等,其实是大多数进入政府。公益机构要发展,需要获得合法资格,能注册、税费减免、有公募的权利、提升草根组织能力、增加草根组织资源等。支持民间公益,其实就是关注转型期的中国公益。南都基金会的战略就是支持民间公益,就是作为资助性公益基金会出现。他提出资助分:急功近利型、企业发展型、公共利益型三种类型。南都基金会的创始人强调了南都基金会是公众利益为上,存在是为了行业的发展,从行业的角度考虑。强调民间公益立场,因为本身就是来自于民间的资本,大家的使命是一致的,回归民间,做政府和企业做不了的事情。
资助之后,要发挥资金的杠杆作用,发挥资金的最大效果。对基金会的挑战是不能自己做,项目选准了就事半功倍。所以南都偏好开展研究、倡导、影响政策、创新等方面的资助,强调基金会要有目标导向,明确是为了什么;要有服务的精神,基金会也只是服务链上的一个点。同时南都还强调尊重他人、允许犯错、终身学习、承担风险的价值观。
南都公益基金会目前资助的有公益交流会,是支持行业交流的;有银杏伙伴计划,是资助个人的;有机构伙伴锦航计划,是资助项目开发的;有资助公益领域研究的。南都公益金的选取方式有三种:第一种是采取公开招标、评审、监测的模式;第二种是推荐制,对推荐人有一定要求,要对某一个领域有一定的认识,如银杏伙伴成长计划;第三种是邀请制,如机构伙伴锦航计划,是对机构的支持,对行业有特别作用,在选取的过程中就是希望自己找。他认为如果企业基金会有能力的话,做一些支持的工作,支持草根组织的发展,也能发挥基金会的资源优势,能很快地发展机构和项目的品牌。
北京万通基金会秘书长李劲作了“非公募基金会的发展策略、实践与展望”的主题发言。他认为没有战略是可耻的,项目开展前应该做可行性研究,理事会不做战略规划,秘书处没法干活。他认为价值观要提出来,使命愿景、基本原则等等都关系机构的发展。基金会的发展,要有独立于企业的原则,专业的原则,可持续的原则,要制度来管人,不要让公司和创始人来管人。
北京光华慈善基金会常务副秘书长赵华分享了光华基金会从2003年开展项目、2005年注册至今的经验教训心得。光华在2007年和2011年分别做了两次战略调整,从原来的救灾、教育、扶贫、助学、麻风病、孤儿关爱、艺术等众多领域调整到创业教育、为NGO提供培训和咨询,原来的领域每个领域都可以做一个NGO。她提到了德鲁克帮助GE的一句话,“如果当初没有进入这个领域,现在还会进入么?”光华强调自己的核心能力,他们认为资源越集中越有效,资源和绩效需要平衡;创新不是规划,本质在于行动。一些让人容易兴奋的、高曝光的活动,或令人感动令人落泪的机会,会让人迷失方向,NGO不是为了掌声而工作。应该经常界定新鲜事,走在变化之先。当有些机构追赶潮流,并不断改变自己的方向做些时尚的公益项目时,我们有选择有计划地退出。不迷恋过去的成功,不断思考什么是正确的事。她认为每一到三年反思,希望为这个社会做出什么样的贡献。创新的时候思考我们何去何从。她提到,光华非常强调员工的成长,机构能给员工的就是培养,就是发展,而且这些是机构需要给的。当机构选择这个员工的时候,机构就背上了债,就需要给他们机会。
人才是永续经营的核心,光华提倡终身学习。我们都说人才很重要,但是却很少有领导者真正懂得培养人才。领导者必须提前做好培养接班人的工作。最后她从创新的方面提出了“明天我们能贡献什么?”的问题,提出了要做社会化的平台、做运作型基金会。
下半场朱健刚主持圆桌讨论:非公募基金会与民间公益组织伙伴关系构建——问题、机会与挑战。瓷娃娃罕见病关爱之心创始人王奕鸥、NGO备灾中心秘书长张国远、中国红树林保育联盟总干事刘毅、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秘书长金媛影、招商局慈善基金会常务副秘书长黄奕、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副秘书长高天等嘉宾参加。
朱健刚首先从中山大学和倍能做的一个国际资助方和草根机构的关系调查提出一个问题,“资助方和草根的关系是不是真正所谓的伙伴关系”。
瓷娃娃的王奕鸥提出其实资助方与NGO的关系实际上不太平等。NGO希望是平等的伙伴关系,交流过程中,基金会可能会觉得草根组织不专业,对话不平等。派基金会官员到NGO一起工作,可能会让基金会更加了解NGO的工作。
红树林保育联盟的刘毅说,自己机构绝大部分资助都是来自非公募基金会,更加希望保持一种良好的伙伴关系。他提到论坛前通过微博征集问题,其中有:(1)需要分清楚是资助还是购买;(2)有一些人应该重点培育,应该造血,关注人才培养;(3)非公募基金会不管是资助或者是购买,介入得太多,恨不得自己来做;(4)对草根NGO来说,申请资助要花很多精力和时间,是不是有一些长期固定的合作伙伴,把每年都要花时间做申请的时间节省下来花到项目上。
NGO备灾中心的张国远认为,NGO和资助方的关系不是伙计关系而应该是伙伴关系,角色定位的问题需要清晰。有的基金会手伸得太长了,基金会的角色定位应该清楚,也不是所有基金会专业性都很强。国内基金会专业化水平不够。他认为非公募基金会也要能力建设。
主持人总结:合作的时候基金会强势,执行时基金会越俎代庖,基金会也未必专业,这三点希望基金会回应。
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秘书长金媛影提到现在阿里巴巴和NGO的合作比较少,就是资助当地人,她说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的关键词就是共同成长、互相包容。她也提到NGO要尊重企业,因为企业是有自己的想法的,当然企业也尊重NGO。用公益心态和商业的手法去做事。公益组织充满热情去做事情,但是要持续发展。钱不是最重要的,平台所拥有的资源是最重要的。她认为NGO有时候也要接受购买的理念,即使是购买关系,商业上购买也是伙伴关系。
刘毅回应道,要分清楚资助还是购买,购买价格不一样,但是资助的话NGO还要耗费自己的资源。
主持人最后预告了11月将在广州举行的第四届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年会,希望关注相关内容的同仁可以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