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29

 

   青年报记者 陈诗松

  要采访庄爱玲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她总想着把采访机会让给更需要关注和帮助的一线草根机构。作为全国第一家民政注册的公益支持性机构创始人,庄爱玲目睹、感受并亲自参与了中国公益事业的发展,并因出色的工作获得了中央政府的嘉奖。但她始终是这样的谦逊、幽默、平易近人,并带动着更多的人一同走在未来有无限可能的公益道路上。

 

    9:00

    参与面试

走进上海映绿公益事业发展中心在峨山路的办公室,映入眼帘的是一双手托起一棵幼苗的标志。幼苗象征着年轻又充满生机的草根公益事业,双手则代表着扶持,喻指中国公益事业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支持与呵护。这个简单却不简约的构图,是映绿的Logo,也寓意着对中国公益事业的期冀。

庄爱玲已经早早来到了她的办公室,里面还坐着好几号人,个个都是年轻的脸庞。机构新一轮的招聘迎来了不少面试者,原本只需要在最后一次面试时拍板的庄爱玲,此刻却认真地听着每一个前来初面的应聘者说着自己的公益理想。

看着他们,庄爱玲想起了自己走进公益大门的那一年。

当年在南京大学读英美文学硕士期间,她读了一门南京大学外文系退休教授、丁光训先生的夫人郭秀梅先生专为文学硕士研究生开设的选修课。在这门课中,庄爱玲了解了很多和慈善有关的内容。而在当时,丁光训先生刚刚和韩文藻、匡亚明等一些有识之士发起创立了爱德基金会。“有这样的公益机构,我能做些什么吗?”在丁先生的鼓励下,庄爱玲成为了爱德基金会的一名义工。

从为爱德基金会的国际友人当翻译开始,庄爱玲慢慢进入到了扶贫救灾、教育、医疗等多个公益项目。在爱德的头两年,做扶贫项目的庄爱玲几乎把全国最贫困的地方跑了个遍。

在那个年代,对公益了解的人知之甚少。庄爱玲在一线做项目时,老百姓会问她是做什么的。“我回答说是基金会的,人家以为是上市的基金。然后我说是做社会工作的,别人就哈哈大笑,‘谁不是做社会工作的?’后来,我干脆说做慈善的,人家又说,‘做慈善的应该是白白胖胖的老太太,你怎么年级轻轻的就来做慈善?”就是在这样一边参与、一边学习、一边向旁人解释和倡导公益的过程中,庄爱玲慢慢把自己变成了一罐公益“万金油”。“当我们去到那些盲校、聋校,亲自走到那些偏远的贫困乡村里,感觉需要帮助的人实在太多了。”

    10:30

    处理事务

在早期做项目的过程中,有的人会问庄爱玲,“你们既然是专门解决社会问题的,怎么问题越解决越多呢?”在她的内心深处,自己也常常思考这个问题。社会问题是如何产生的?症结又在哪里?1997年,庄爱玲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南京大学首届社会学博士,开始系统性地研究社会问题,并以基金会为例的NGO作为当时的研究重点。

随着研究的深入,庄爱玲越来越意识到公益组织管理的重要性。但当时国内在这方面的教育和研究几乎是空白。2000年冬天,庄爱玲申请攻读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2001年公共管理专业硕士,被顺利录取。因为准备博士论文,申请将入学时间后延到2002年。在这期间,她在国际奥比斯担任了负责中国项目的副代表,了解了国际NGO的管理模式。

2002年夏天,带着孩子去哈佛念书的庄爱玲开始重点学习和研究非营利组织。她将自己的博士论文主题定为“在中国建立公益支持机构的可行性研究”,在那时,她已经在为创办映绿而做铺垫了。

2004年春天,庄爱玲不仅顺利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获得了法学博士学位,走完了漫长的博士求学之路,还完成了她公益生涯的转型。这一年,回到上海的庄爱玲经过无数次的奔波,终于在浦东新区完成了映绿的注册登记。2004年5月29日,映绿正式成立。在当时,这是一件何其不易的事情。

  14:00

    为公益组织“把脉”

庄爱玲的手机又响了,是一家公益机构的负责人来电。“有时候听到开场白,我就知道可能是得聊上一两个钟头的电话了。”在电话那头,是负责人的一些困惑,虽然机构发展了多年,但是如今却遇到了新的瓶颈。听完了大致的情况,庄爱玲开始为这家机构的未来发展出谋划策。

这是庄爱玲最厉害的地方,阅机构无数的她对于一个个走到十字路口的机构案例,是扩展还是缩身,是快跑还是慢走,都能给出自己的见解,并提供战略上的帮助。无论是乐群社工服务社、青聪泉儿童智能训练中心,还是新途社区健康服务社等,这些如今个个发展成为业界“翘楚”的公益机构的成长,都离不开映绿在背后的支持。

这就是庄爱玲和她的员工们奋力打造的公益支持性机构,为一家家公益组织做着“幕后英雄”。乐群社工服务社、浦东社工协会、金枫养老院等一大批上海公益机构陆续成为政府购买服务的签约机构;合肥春芽、西安拉拉手、福建同人等一大批民间公益机构成为当地公益机构的佼佼者;农家女、凉山妇女儿童发展中心获得壹基金“典范工程”奖励……在上述机构成长的初期,映绿为他们度身定制了一系列课程:如何组织治理、如何项目管理、如何财务管理、如何组织规划、沟通合作、社区动员、团队建设等。

作为背后的默默支持者,映绿见证了他们的成长与成功,分享了欢乐和泪水,与他们共同成长。

“把脉”并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几年甚至十年的长期跟踪。无论是论坛、沙龙中的互动,还是私下的个人联系,庄爱玲和很多公益机构的从业者都成为了朋友。“还给不少NGO员工做过主婚人呢。”庄爱玲笑着说。

在为别人“把脉”的同时,庄爱玲也曾一度为映绿的发展而苦恼。除了培训、开会、接待来访,庄爱玲还要亲力亲为地去为筹款努力。“一直想要找一个实务和理论兼备的总干事,但是连续找了五年,谈了不下20个人,还是招不到一个满意的。”好在如今,总干事终于有了,机构的发展也得到了更大的支持。

前不久,映绿迎来了自己的十岁生日,并在国内举办了首个公益支持机构发展论坛。庄爱玲在现场感慨万千,十年来映绿克服了资金不足、人才匮乏、场地设施缺乏、社会支持不足等种种困难,筹集了社会资金近2000万元,为2300多家公益组织提供了培训、咨询、评估、项目支持等能力建设与组织培育服务,培养了2万多名公益组织管理及专业人才。

庄爱玲说:“十年前的今天,当时非常孤独,而十年后的现在,有这么多的同路人。我们将继续帮助公益组织运用创新的手段,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既让更多有需要的人群受益,同时也促进公益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人物点睛]

庄爱玲,上海映绿公益事业发展中心发起人、董事长、总干事,国内较早进行公益性支持工作的著名公益人士。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MPA,南京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和社会学博士。

她曾经在高校执教三年,1990年开始从事公益事业。在多家知名的国内外公益机构任职,分别担任项目部主任、中国项目代表、中国区副代表,涉及的领域包括扶贫、教育、健康、就业、残疾人康复等,参与的公益项目多达600个,足迹遍及30个省市自治区,筹集资金近6000万元。由于工作出色曾获得中央政府的嘉奖。

2004年,庄爱玲创办了上海映绿公益事业发展中心,并关注非营利组织的管理和能力建设。在2004年—2013年期间,为上万名公益组织负责人提供了能力建设培训,为超过千家组织提供了咨询服务。发表了二十多篇关于公益组织管理的论文和著作,分别被收入国际和国内书刊杂志。主持了多个研究课题,并有专著出版。

    [语录]

“其实在这20年间,有好几次机会可以再次回到学校,但是如果要我重新选择,我还是会选择映绿。一直到现在,我都没有后悔过当时的选择。虽然做公益一路走来很难,但在这一路上,你可以看到人性的很多面,有很黑暗的,也有很光辉的,这是一件令人着迷的事情。

如果我回到学校,可能到现在会是一名教授,但是我已经能够看到自己30年后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然而做公益不同,每一天都有新的可能,随时随地有可能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当老师可以影响一批人,做公益却可以直接帮助到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