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5-07

爱如洪水只因失衡

志愿者资源分布不均,如何安排志愿者给敬老院和福利院的老人献爱心成为一个难题。

爱如洪水只因失衡

本报5月4日的报道。

爱如洪水只因失衡

本报5月5日的报道。

志愿服务信息不对称,当前志愿服务“旱的旱死,涝的涝死”,专家认为建立对接平台是当务之急

连日来,本报关于佛山志愿者资源分布不均,部分福利院老人一天被服务数次而不堪困扰的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并引起团中央、团省委高度重视。前天晚上,央视新闻频道《新闻1+1》也专门就本报反映的问题进行了专题报道,并采访了本报记者。

记者昨天调查发现,由于当前志愿者和服务对象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志愿服务“旱的旱死,涝的涝死”。一些市区福利院志愿者“爆棚”,而一些偏僻的福利院对志愿者望眼欲穿却始终见不着志愿者踪影。

如何才能避免志愿者的爱心从“爱如潮水”变成“爱如洪水”?“一天来5批志愿者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关键是如何把志愿者安排好。”共青团佛山市委员会负责人昨天一针见血地指出。而针对上述问题,佛山市青年志愿者协会也已经制定出专项对策。

策划:林朝晖、翁晓鹏

文/记者肖欢欢 图/记者张宇杰

(单独署名除外)

现状:偏远地区缺乏志愿者资源

佛山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常务副会长肖欣昨天表示,这些年佛山青年志愿者发展迅猛,从1993年时的十多人发展到现在的注册志愿者20多万人。目前全市已经建立起100多个爱心社区,并在全市100多个农村地区的村居建立起志愿者服务点。但目前,青年志愿者只覆盖全市1/3的社区。

目前,全市镇(街)一级的敬老院和福利院,都已经有志愿者队伍覆盖,定期提供志愿服务。

志愿者服务覆盖不到的地区,是那些比较偏远的镇(街)和农村地区。这些地方,基本上只能实现项目覆盖,也就是说一个月或者半年去一次,而没有志愿者组织覆盖,缺乏长期、稳定的志愿者服务。这也正是佛山志愿者服务扩面工作的难题所在。

“福利院每天才来5批其实是少了,而不是多了。问题出在如何把志愿者调度好、分配好,让志愿者们的服务对象做到对老人的全覆盖,服务内容多样化、服务形式差异化,以全方位、多层次、有针对性地满足老人的需要。”共青团佛山市委员会相关负责人昨天表示。

调查:福利院、敬老院“旱涝不均”

由于提供志愿者服务的志愿者和被服务的福利院、敬老院等在信息发布机制上不畅通,导致当前佛山志愿者资源分布不均现象十分普遍。

有很多偏僻的镇(街)福利院或民办敬老院,他们对志愿者是望眼欲穿,翘首期待;而对于另外一些地处市区的市级福利院则因为交通方便,条件较好,方便志愿者提供服务,因此成为众多志愿者服务的首选,志愿者“爆棚”,因此出现多名志愿者“争抢”一名老人的现象。用一句通俗的话说就是“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位于禅城区榴苑路的石湾敬老院看到,敬老院内十分冷清,几名老人在敬老院门口安静地坐着。如果不是偶尔有鸟儿的啼叫,院子里没有一丝生气。敬老院办公室的周美平女士告诉记者,平时有一支志愿者队伍到这里做志愿服务,大约一个月来一次。志愿者们过来多是陪老人聊天,帮老人打扫房间,或者为老人唱歌。她分析说,志愿者来得比较少,可能是因为敬老院比较偏僻,并且也只是镇(街)一级的,不是很引人关注。

而高明区由于地势偏僻,更是成为全市志愿服务的“盲区”。上午时分,位于高明区杜鹃路的杨梅敬老院内,几名老人在屋内睡觉,几名老人实在耐不住寂寞,拄着拐杖到院子里散步。敬老院的负责人表示,由于福利院位置偏僻,并且高明本身也没有什么高校或中专院校,所以来提供服务的志愿者很少。基本上每年只有在“3·5”学雷锋日和重阳节期间才会有部分单位和志愿者来看望老人。

专家视点:

服务方和被服务方缺乏对接平台

上海映绿公益事业发展中心总干事庄爱玲曾经参与过500多个公益项目,而且曾经培训过志愿者。她表示,之所以会出现当前部分福利院爱心“过剩”,而其他部分福利院却爱心“匮乏”,根本原因是志愿服务供求关系的不平衡。服务对象的需求是非常多元的,但志愿者却经常找不到志愿服务需求的信息。供求双方中间没有这样一个平台来对接。

庄爱玲同时表示,志愿者也是需要有专业性的。比方拿佛山福利院老人来说,其实去服务老人,看上去很简单问题,你就陪他去聊聊天,陪他去散散步,事实上里面有很多专业的东西,比方说怎么去跟老人聊天,要去之前你得首先了解养老院基本情况。要去服务一个特殊老人时,还要了解这个老人基本的信息。

对策:建立信息发布机制

让供需双方“无缝对接”

共青团佛山市委员会负责人昨天表示,佛山现在的志愿者其实是少了,而不是多了,按照“创文”要求,佛山的志愿者要达到人口的10%,也就是说要有50万人,现在的20多万远远不够。志愿者服务“旱的旱死,涝的涝死”的确是当前志愿服务中出现的新问题。实际上,佛山早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且已经采取了行之有效的对策。

佛山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常务副会长肖欣表示,当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志愿服务提供者和服务对象之间缺乏一个信息发布机制,双方之间是“蒙查查”。一些志愿者因为找不到服务机构而苦恼,而一些福利院则对志愿者望眼欲穿。当前,主要是要打通三个方面的“通道”。

他城之石:

深圳义工按需提供服务

本报讯 (记者王纳) 深圳毗邻香港,义工发展比较成熟,在广东乃至全国都走在前列。深圳义工联负责人李丹表示,深圳义工一直采取按需服务的原则,依托各级义工组织,分级管理,力求合理安排服务资源。

比如深圳市义工联,就和两家老人院实施对口定点服务。义工联会和老人院联系,根据老人院的需求制订出服务项目和服务时间,然后通过自愿报名和轮流的原则,安排义工上门提供服务。李丹说:“我们还通过增加服务项目来合理安排义工资源,仅仅是服务老人,深圳义工的服务就包括福利院探望、上门居家服务等。”

一是志愿服务接受机构与注册志愿者团队之间的“通道”。通过志愿者服务社区化,福利院、敬老院等有志愿服务需求时,可以第一时间向对口服务的志愿者团队反映。

二是打通志愿者内部之间的“通道”。通过市、区志愿者信息发布平台,加强同一类型、同一服务内容志愿者队伍之间的联系,避免重复干活和服务对象被重复服务。

三是打通注册志愿者和临时想做志愿服务的志愿者之间的“通道”。通过依托村居和社区,在全市建800~1000个志愿者服务圈,要去村居和社区定期发布志愿者需求信息,让注册志愿者和临时想奉献爱心的志愿者都“心里有底”。